也就是宋氏三姐妹在军校官生队列前旁若无人走过没人有意见,换其他女性则一定会被骂得狗血喷头。
难以统计的黄埔毕业生人数
黄埔学历之复杂,导致谁也无法准确地统计出黄埔学生毕业人数。就印象,我随手列举几条人数为什么难统计的原因。
1、不是考上入伍生团,就是黄埔生,入伍生是把你从一个平民训练成军人的过程,训练期满后要进行一次升学考试,考过了才是军官生,这一关会淘汰不少学生。而入伍生训练期,广州长洲岛、南京时期,抗战时期都不同,时间从三月到半年不等。有些期别,通过入伍生期满考试后,还要进行一次分兵科的编队考试,比如数学好、身体好的先分去炮兵科,数学好、身体差的去通讯兵或辎重兵科,其余的去步兵、骑、工、政训科。军官教育期满后,还有毕业考。三次考试通过,才能拿到毕业证。
我记得11期1总队,全国各地1万余人报名,录取700余人,但最终拿到毕业证才600多人,淘汰一成多,这近百位没拿到毕业证,可能只拿修业证书的同学,算不算黄埔毕生?说实话,他们即使是被淘汰,也是从万人选拔出来的人中龙凤,其个人军政素质,比抗战期间放宽招生条件的15-19期学生高多了。
2、有些同学读书读到一半,还没毕业就消失了。比如第9期有7位同学读书中途调华北从事谍报工作。又如17期21、26两个华侨生总队,毕业前各消失两百余人,他们在同学录上没名字。如著名抗战女兵徐配珩的先生,马来西亚归侨龙学湖,17期26总队学生,同学录上就找不到人名……这部分人怎么算,他们拿修业证、肆业证还是毕业证?
3、黄埔军校不止是培训陆军军官,1926年初便在广州开办过挂牌为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。学员以第二军编余军官为主,加入一批湖南选送的进步知识青年为学生队,一共毕业382人。让你意外的是,原本是农讲所的毛所长拟任该班班主任,后改李富春。该班学员蛮有意思的,他们后来大都在两党内从事情报工作,同学之间互相猛搞对方。该班开办之初,原令拿四期政治科毕业证,毕业时因北伐在即,毕业证便延宕无文。军校同学会学生调查处成立后,以他们受训不足8个月,不予军校学籍。直到1946年,该班毕业生直接上书向蒋校长申诉委屈,才追叙四期政治科学籍,序列编为独立第几队就不知道了。该班政治教官由毛所长兼任,双方渊源颇深,听说韶山故居陈列馆有这个班同学录。
还有,军校搬迁到南京后,于1929年还办过军官研究班,分宪兵、警政、政治、土木工程科……毕业后都是特务的干活。黄埔军校早期班队,只要看见政治两个字,往特务工作方面想,八成没错。
4、就读期间,因训练意外伤亡,算不算黄埔生?
二分校17期6总队张赣萍回忆,他们上劈刺训练课,教官一木枪刺中学生胸口(戴有胸甲),肋骨断了几根,当即送到校医室,几天后还是死了。6总队第1大队第1队实习扔手榴弹,教官事前说千万不能往人堆里扔,一倒霉同学精神紧张,听成要往人堆里扔,好在河南孙创业同学扑过去,把手榴弹压身下殉爆,这种精诚团结,爱护同学而殉难的同学,算不算入毕业生人数?还有生病去世的,也不在少数……
5、不是在黄埔军校校区内受训的学员生,就算黄埔生。比如南京本校,武汉分校,都办过士官教导队,他们是在校区内受训,但学历不够,不叙黄埔学籍。而在黄埔校区外受训学员生,叙列黄埔学籍不胜枚举。
6、有部分军队自办军官训练班,是叙列黄埔学籍的,如贺耀祖、叶开鑫的第四十、四十四军1928年在南京合办的军官讲习所,叙列黄埔第六期独立第四大队。这类班队情况最为复杂,我至今不敢说已经全部知道。又如抗战时期的冀干班,具体详情至今除“冀干班”三字外,一无所知。
7、陈济棠的燕塘军校、桂系的南宁军校、滇军的讲武堂,纳入中央军校序列之前,曾陆续办过多期军官训练班,其中一些班队毕业员生后来比叙黄埔学历,而一些又不纳入。究竟哪个班队有,哪个班队无,几乎没办法精确统计。即使我收集二十多本燕塘各期班队同学录名册,但至今仍无法整理出燕塘一共办过多少个班队。
1944年6月,黄埔军校成立二十周年,第十九期一总队学生以分列式走过主席台前,接受长官检阅。
黄埔生毕业与阵亡人数概略
1944年6月,黄埔军校建校二十周年,何应钦在成都校部向官生训话说:1-18期大约毕业二十五万五(254609)学员生。阵亡者从东征开始,历北伐、内战、抗战。正式在册记录有案者,约一万余(10462)人。
敲黑板了,这是非常重要的数据,从东征北伐开始,到1944年6月,黄埔生阵亡:10462人。
文献如下:
何应钦这段训话,后来刊载在《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同学录》上,印刷时间1947年,此时离训话时间已过三年,距黄埔军校结束大陆办学还有两年,人数不是最终版本。
1945年5月,国民党六届全国代表大会,何应钦的军事报告里有军事学校教育概况,准确详细地罗列了陆军各兵科军校毕业员生人数,在还没有更权威的统计数据之前,我想这个数字是最可靠的。
正期学生总队人数:120215(含:步兵科90479;骑兵科:2617;炮兵科10466;工兵6952;辎重2396;通讯6369;机械936;)
军训学员总队人数:84235(含:步兵科64058;骑兵科119;炮兵科2093;工兵科6579;辎重科4250;通讯科811;机械科532;)
两部分合计为:204450
这个数据,其实是有疑问的。账面上看,这个数字仅仅统计了作战兵科毕业生,没统计政训类班队毕业生。
还有,不知道何部长说的20万里面,有没包含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,已经毕业的各期各分校毕业生4.3万余人(这个数字我仅凭印象,忘记来源)。若不包括,再加上19期各总队1万余人毕业。三部分人数叠加,与他之前训话时公布25余众,基本吻合。
其实我对人数不执着……何部长官大,他说多少就是多少。
25.7万,也不是黄埔军校学生在大陆培训学生总人数,以1945年5月划界,之后还有20—23期学生,约毕业1.3万人,军训系学员总队15—19期共8个总队加若干大队、独立队,这部分毕业生具体人数资料不完整,无法统计,个人评估人数约1万。
得出如下结论,抗战胜利后,陆军官校毕业继续培训大约25000人学员生,正负误差在2000人之内。
以上全部人数合计,黄埔军校从1924—1949年,办学1——23期,约毕业28.2万名学员生。
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的黄埔学历
没完……还有战干团。
战干团一共编列四个团,他们学历一直笼统含糊。
如战干二团军事系学员生,源自李宗仁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团,军训部老白大笔一挥,就给了十六期十九总队番号,原本拟交二分校训练,等他们从河南赶到武汉时,二分校已经从武汉分校搬迁到湖南邵阳,校舍紧张,无法安置,他们没跟过去,直接去四川。
1941年2月,战干一、二、三团相继停办。只有胡宗南的第四团没停继续办,1944年,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”改隶为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”,简称“中央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”,直至抗战胜利结束。
4个战干团,我印象一共毕业3万余人。抗战胜利后,他们军校学籍一直没得到承认。这事主要是何部长作梗,老何与陈诚有矛盾,故意压着战干团学员不给出头,不然几万人纳入军校体系,升迁进步后,天然属于陈系干部,增加政治对手势力的事情当然要阻挠。
白崇禧则觉得事不关己不插手,坐在一边吃瓜,看他们两人斗法。
以上剪报,便是战干团学生为自己学籍待遇在报纸上发文呼吁……
战干团同学从45年开始嘈文凭,一直到1948年5月才得到承认,各期学员生比叙15—19期步科及政治科学籍,看来落实政策待遇,一直就是中国社会的通病。
为什么战干团学员生那么在意学籍资历,这可是关系到任用、晋升的“资格”和“年资”认定,是公务人员任职根本,抗战的时候可以不争,打完仗了,一是荣誉感,二是现实需要,关系到工资薪酬,不得不在意,也不得不争。
28.2万黄埔生,再加上3万余战干团学员生,虽然有部分学员生学籍重叠,但无论怎么叠,黄埔军校毕业生总人数,都应该超过30万人。
这是我得出的结论,若有方家不同意见,同时又能拿出文献档案者,请不吝赐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